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 免责声明:本站资料部分来自于互联网,其版权归作者所有。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通知本人,我将尽快更改!
浙ICP备10018068号 联系站长: E-mail: prh139@139.com QQ:309080864
古时,海洋捕捞渔船无名称,无固定专业用途。唐代中期,随着海涂采拾向沿岸浅海捕捉延伸,形成沿岸浅海捕捞作业,逼使人类改革生产工具和捕捞方式。唐后期至宋初,出现小对船、小捕船、流网船和张网船等木帆渔船。宋时,始有拖网、对网、流网和张网等捕捞作业。清至民国时期,渔船种类及名称增多,用途不断拓宽。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,尚保持继续延用。1955年始捕捞渔船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,实现捕捞渔船机帆化、机动化和现代化。
小对渔船
最早出现的一种船体定型渔船。唐后期至宋初,由宁海、鄞县、象山和临海等地传入。小对渔船种类和名称较多,据其船型相同与历史传统统称“小对船”。沈家门渔港集驻的分为本地小对渔船与外地小对渔船两大类:本地建置的有普通小对船、带角船、下山对、雄鸡对和活水对等。外地传入的有红头对、白底对、花头对和红旗对等。各种小对渔船的船长、船宽、型深和载重量等规格尺寸各不相同,差异较大。宋、清时的小对渔船船长5
中对渔船
船式及构造与小对渔船相同,无一定规格,船稍大。小对渔船的船型和规格较大的也称“中对渔船”。张网船和小捕船均可替用。用1艘中对渔船配上1艘小对渔船,称“中小对”或“小大对”。中对渔船用途与小对渔船一样,由于船身略大,生产安全条件相对好一些。中对渔船数量较少,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消失。
大对渔船
清乾隆、嘉庆年间(1736-1820),由鄞县东钱湖、镇海等地传入。初期,大对渔船是根据当时小对渔船型式放大建造,后来两艘渔船拼对捕鱼活动中分别由一艘船撒网捕鱼,另一艘船担负带偎(渔绳)起网,而分别称前者为“网船”,后者称“偎船”。网船与偎船船型、结构略有差异:网船需投放拉回渔网操作和贮藏渔获物等,船型稍深,甲板放宽,后舱鳖壳较短;偎船为生产指挥船,后舱鳖壳较长。据《定海县志》记载:民国中期(1926-1935),大对渔船船长
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 免责声明:本站资料部分来自于互联网,其版权归作者所有。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通知本人,我将尽快更改!
浙ICP备10018068号 联系站长: E-mail: prh139@139.com QQ:309080864